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传感器

血液流变+生物传感,给健康监测做出新贡献

2022-10-30 02:02:09

随着人们使用可穿戴健康监测器与智能设备数量的快速增加,通过这些设备来监测我们行为与健康的想法已深入人心。据福里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的规模要比信息互联网大30倍,将有250亿台物联网设备接入互联网,这意味着将有海量设备需要行为感知数据。据英国市场分析公司CCS洞察公司(CCS Insight)的研究报告,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将在2018年达到并超过1.7亿台。

KEYADD心脉通率先通过人体血流脉冲波信号采集与生物智能传感芯片相结合,将信号传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千万次的浮动计算,最终呈现出人体生理数据,且能辅助临床评判人体血管功能状态,通过线上动态趋势追踪与线下行为促进服务。可帮助更多慢病人群远离心梗、脑梗、猝死。

血液流变学

1920年,Binhan首先提出血流变的概念,即在应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产生流动与变形。至1948年Alfred Lewin Copley提出生物流变的概念,即血液、淋巴液其他体液、玻璃体,软组织如血管、肌肉、晶体、甚至骨骼、细胞质等均可发生流变。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流变叫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这是生物、数学、化学及物理等学科交叉发展的边缘科学,研究全血在各切变率下的表现粘度称为宏观流变学,而研究血液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红细胞的变形、聚集、表面电荷等,称为血细胞流变学(cellular hemorheology)。发展到从分子水平研究血液成分的流变特性,如红细胞膜中骨架蛋白、膜磷脂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血浆分子成分对血浆粘度的影响等,这些属于分子血液流变学(molecullar hemorheology)。

血液流变学之父 —Copley , A.L(科普利)

“我相信流变学将对生物科学和未来的医学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关血液流动的观测已经促进了流变学的发展。继续研究血液及其各有关组成成分,把流变学和生物学两门学科结合起来,必将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Copley, A. L. et al. Humoral Rheology I. Viscosity studies and anomalous flow properTIes of human blood systems with heparin and other anTIcoagulants. J. Gen. Physiol. 26,99一64,1942

2.Copley, A. L. Foreword. G. W. Scott Blair and D. C. Spanner. An lntroducTIon to Biorheolo-gY,Amsterdam一Oxford一New York,Elsevier ScienTIfic Publ. Co. 1979,pp. V一VIII.

3.Copley, A.L. Rheological Problems in Bi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Rheology,Holland,Co.,1999,Part I一97 1998

4. Copley, A. L. The Rheology of Blood. A survey, J. Colloid Sci. 7,323一333,1952

血液流变+生物传感的工作原理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活体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可发现人体的行为、情绪、脑电波及环境因素可以刺激心脏与血管本身的运动形态。血管的收缩舒张速率、频率发生变化时,就会促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力度发生改变。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血管内壁异物阻塞的影响,会使血管整体呈现不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波动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产生有频率振幅属性的脉冲信号,称为血流脉冲。血流脉冲的传导速度可判定血管质量与潜在风险。

试想,如果有一种生物传感器能采集到这些动态参数,将会对人体生理解读带来多大的意义?KEYADD心脉通血液流变脉冲信号采集模型与生物传感器完美结合,通过采集心动周期内血管活动与血液流动速率,形成心电波形图与血流脉波图,从而生成生理状态的数据评判。

那么在人体那么多的部位点如何采集到最稳定的脉冲波信号呢?这是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如果采集器的位置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那么它将注定失败。

通过测试实验发现人体踝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桡动脉,锁骨下动脉等,探测点均可发现血管状态的连续无线脉冲信号。最终获得结论:通过血流脉冲波形特征量K值计量法验证,心桡动脉是评定动脉硬化及血管损伤风险趋势的最佳部位。

心桡动脉监测优势:

血液流变+生物传感,给健康监测做出新贡献


1. 便于肢体无线感测近端和远端动脉血管壁震动

2. 心脏近端,稳定清晰地采集血流脉冲信号

3. 杂波过滤,信号在3s以内锁定

4. 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服饰、智能体感及医疗贴片的应用

多功能、多传感器及多标准可穿戴设备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会日益显著。连接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各类传感器将逐步完成技术积累,并走向工业、医学、生活等领域。届时,生物传感器将搭建起大数据,让一切与人有关的决策更加变得高效、更加科学。

鞋都会比人更“机灵”。它可以自动调节大小、形状、温度、质地和颜色,还会在你需要时,自己滑动到你的双脚跟前。这不只是幻想。生物传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步,不禁让人好奇,再过十年,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