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进入快车道 各国试图占据智能传感器“制高点”

2022-08-18 02:02:33

4月28日,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的成立旨在汇集各类创新资源,推动我国智能传感器的创新发展,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建立并完善我国传感器领域的创新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作为信息产业的神经触角,将人们从“通信时代”带入到“感知时代”。传感器作为信息数据采集的重要工具,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微机电系统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传感器代表了传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实现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保障和核心技术。如今,各国都将发展智能传感器提到了较高的位置,试图在智能传感器方面占据“制高点”。

近年来,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成长快速,根据新思界发布的《2017-2022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258亿美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378.5亿美元。

智能传感器因具有高精准度、低成本和自动化等优势,在国内传感器市场已逐步取代传统传感器,成为市场的主流。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应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数据相关显示,2015年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533亿元,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960亿元,年复合率达到16%。

二十一世纪作为智能感知时代,智能传感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用已相当广泛和普及。目前智能传感器产品主要有运动类、压力类、声学类、光学类和环境监测类等。当前,我国一些传感器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设计、制造、封装等环节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部分技术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

如国内环境监测类传感器企业汉威科技已接近于“独角兽”企业。公司自主研发并生产的半导体类、电化学类、红外热释电类等气体传感器,制造工艺及核心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但是,我国智能传感器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核心制造技术滞后于发达国家,创新产品少、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科研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综合实力较低等问题。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与制造业息息相关,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然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面临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人才资源分散等瓶颈,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引导全国范围内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

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出台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判(2018-2020年)》,明确提出支持基于新需求、新材料、新工艺、新原理设计的智能传感器研发及应用,并着重在智能传感器率先取得突破。

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都对传感器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智能传感器,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实现智能制造夯实基础。

在智能制造等实体经济风口的历史性机遇下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助推下,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的发展必将势不可挡。因此,国内传感器企业要抓住机遇,立意创新,迎接挑战,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传感器的开发,加速现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迅速提高国产智能传感器的市场占有率。

此次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的成立,将全面促进我国传感器行业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市场应用的配套起到重要推动,同时也将对传感器行业抱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