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最近刊文称,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200家,随着标准的提高,超过95%的企业将会失败。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绝对是一个泡沫,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无法建立品牌,一旦资金烧光企业就会走向失败。
全文如下:
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已经有200家,支持这些公司发展的是一大批亿万富翁。电动汽车制造刚刚起步,中国试图制定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将企业的数量压缩到10家,正因如此,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将会迎来大洗牌。
一位来自汽车制造协会(国有背景)的资深高管认为,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淘汰弱者,中国约90%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可能会失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家合资公司获准生产汽车,还有三家企业正在申请许可证。
马云、郭台铭、李嘉诚、贾跃亭积极参与投资,投资者至少已经投入20亿美元制造新能源汽车。慷慨的补贴使得淘金热升温,同时也给产业带来一些担忧:许多企业缺少技术,不知道如何制造与特斯拉、通用汽车技术相当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产能过剩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殷承良(Cheng-Liang Yin)认为:“该产业有许多参与者,当中一些只是投机者。政府必须提高门槛。向一些低技术项目投资是不理智的。”
还有一个因素阻碍了电动汽车创业公司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汽车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库存过高的问题。由于便宜车型泛滥,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面临压力,另外,严格的燃油经济性、排放标准也抬高了成本。
去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由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组成。根据中国汽车制造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销售了331092辆新能源汽车。中国的目标是在2025年累积销售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政府提供的补贴最高可以占到电动汽车标价的60%。目前中国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汽车达到了4000款。
只留下10家企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Dong Yang)认为:“我们要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是事实,但是应该允许任何人进入吗?”董扬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考虑限制创业型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数量,最多10家。该数据不包括传统汽车制造商,比如上海汽车集团、比亚迪。
即使这些创业公司获得了批准,在真正转换组装线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政府会制定更严格的质量标准。
本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一份文件,希望听取公众的意见,文件列出了17项技术,凡是准备销售电动汽车的公司必须达标,目的是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技术涉及控制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控制系统可以决定汽车的性能、稳定性;还有追踪关键组件的信息系统以及电池循环利用技术。有媒体报道称,2年之内,目前正在开发电动汽车平台的企业有90%无法达标。
最成功的案例可能是北京电动汽车公司,它由北汽集团控制,北汽集团为现代、戴姆勒奔驰生产汽车。北京电动汽车公司准备在北京建一个工厂,每年可以生产7万辆电动汽车。还有一个成功案例是杭州长江客车有限公司,它的大股东是五龙电动车有限公司(FDG Electric Vehicles Ltd)。
市场有点乱 获批有点难
北京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志永(Zhang Zhiyong)认为:“获得许可的速度让人有点担心。许多公司已经在建设制造设施,但是它们被挡在门外,因为无法获得许可。这是一个大问题。”
希望获得制造许可的企业包括万向集团,它是电动汽车公司Karma AutomoTIve LLC的所有者。Karma已经宣布将会推出一款混合动力汽车,安装太阳能车顶,价格超过11.5万美元。Karma准备在杭州投资3.75亿美元建设工厂。乐视新闻发言人黄浩(音译Huang Hao)证实公司正在申请许可证,还有威马汽车(WM Motor)也在申请。
8月17日,威马宣布在首轮融资中获得10亿美元投资,公司计划在2018年推出第一款汽车。去年,前沃尔沃高管沈晖创办了威马汽车,沃尔沃的所有者是吉利汽车。
沈晖认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释放了一个信号,告诉市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获得批准,这样做是对的。目前的市场有点混乱,不合要求的企业太多了,比如低速电动汽车制造商、汽车组件制造商参与了竞争。”
中国计划在2020年之后停止补贴。去年,平均每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制造电动汽车3000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高管王成(音译Wang Cheng)认为,这样的规模太小了,难以保证投资回报率。上个月,王成曾表示,一些企业缺少必要技术,但是它们仍然向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投资,结果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严重。
上海预致汽车咨询有限公司(Autoforesight Shanghai Co)董事总经理张豫(Yale Zhang)认为:“这绝对是一个泡沫,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无法建立品牌,一旦资金烧光就会很快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