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就是“掌上电脑+手机”,除了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外,还实现了电脑的基础功能,这一切离不开手机操作系统的出现,从谷歌Android、苹果iOS、微软windows phone 、诺基亚Symbian、黑莓BlackBerr OS等手机系统“百家齐放”的局面,到如今只剩Android与iOS引领手机智能时代。
当前,随着汽车产业升级,智能汽车产业的风口已经形成,其中不同于传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的智能车载系统已经成为时下各大车企、互联网企业追逐的“香饽饽”。
互联网企业抢滩车载系统
在国外互联网公司中,苹果对车一直情有独钟,外界也希望苹果能够造出像苹果4S手机一样划时代的“苹果汽车”,不过2013年,苹果宣布进军汽车行业,首先造出的是一款可以连接手机的车载系统—CarPlay,苹果CarPlay的发布向科技领域的其他企业释放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要争夺智能车载系统市场,目前的苹果CarPlay已经支持全球62家车企500多款车型。
面对汽车系统蓝海市场,谷歌作为手机开源系统霸主,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在2014年的I/O大会上Google推出了第一款针对车载平台使用的Android应用与服务的Android Auto之后,截止到2018年,Android Auto支持超过50家汽车制造商500多款车型。从功能应用到所支持的车型上,苹果与谷歌难分伯仲。
CarPlay和Android Auto的技术优势是在手机时代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资源,谷歌和苹果都在试图将这一优势带入汽车场景。此时的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冰冷的铁皮机器”开始变得有“温度”和智能化,所以在太平洋彼岸的“BAT”同样也在车载系统领域展开了正面“交锋”。
其中,阿里AliOS 目前在市场扩张的步伐相对较快,阿里将YunOS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升级成为AliOS之后,将目光锁定在智能车载系统领域,AliOS更像是一款基础开发平台,例如东风雪铁龙SUV云逸搭载的系统就是基于AliOS的斑马智行系统;与阿里的偏底层架构定位不同的是,百度CarLife与腾讯AI in Car更集中在上层轻量应用,车机与手机映射功能都是两家公司系统的卖点之一,不过两者也存在差异化竞争,百度CarLife的开放,让其生态铺得更广,腾讯AI in Car的车载社交更加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对“BAT”三巨头而言,车载系统本身也能直接为其各自的服务生态开拓入口。互联网企业发力车载系统,吸纳更多传统车企加入自己的生态系统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互联网自身做足功课,理解汽车逻辑,还需加大对汽车工程的人才得培养和用户画像的积累,完善车载系统功能体验。
车企不甘沦为“硬件提供商”
在车载系统的“战场”,车企往往只有选择权,而缺乏技术的主导权,随着传统车企变革的神经被挑动,车企也正开始领导车载系统的技术,或自研,或与汽车零部件厂、互联网企业共同开发车载系统。在豪车队伍中,自主研发车载系统已经形成一股热潮,像宝马的idrive、奔驰的COMAND、奥迪的MMI等,这些车企不再依靠Tier1的技术产品输出,自研的系统也已经应用在自家量产的车型上。
特斯拉除了开创了中控大屏的时代,搭载的车载系统可以列为时下智能车载系统的模板,特斯拉通过不断升级,其车载系统的智能功能越来越“人性”,在特斯拉Model 3新款Version 9软件视频中,车辆可感知到周边的自行车,能够将前者从各类车辆中筛选出来。
与国外车企自研形成对比的是,国内的自主品牌“清一色”的选择与互联网企业共同研发。在2015年,长安与联通、远特科技联合推出了in-Call3.0系统,搭载in-Call系统后的长安睿聘CC、逸动等车型瞬间拉升了格调。不过可惜的是,长安系统in-Call系统虽然比上汽荣威与阿里合作的斑马系统要早出现,但名声却不及斑马系统响亮,其中除了斑马作为独立的车载系统服务商,自身会投入市场品牌推广之外,带有阿里属性的车载系统,自然在应用上会融入了“阿里系服务”,在应用级上较有优势。
不论是豪华车企还是国内的自主品牌,除了将汽车打造成一款升级的智能网联汽车,拉动市场销量之外,汽车升级成为一款智能硬件俨然是趋势,车企们不愿意将自己归为“硬件提供商”,只有成为汽车界的“苹果”,未来在产业中才能掌握话语权。
车载系统如何打造硬核竞争力
一款智能好的智能车载系统要实现的是车与人、车与车、车与交通设施、车与网络等“车与万物”的融合互联,重要的是车主进去汽车后,应该“抛弃”手机,让车载系统“接管”你在开车途中所有的服务。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车型所配备的车载系统让人完全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高昂的车载系统敌不过十元的手机支架”,值得汽车人反思。
另外,随着车载系统所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车载系统所搭配的屏幕越来越大了,但真正与“巨屏”相匹配的功能少之又少。从UI界面,高清显示上来看,大屏确实让车载系统的科技感显露无疑,同时也在车载系统的“人性化”在逐渐丧失,在不少车主眼中“噱头”的成分更大,早前宝马在新7系上推出iDrive系统时,由于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曾引来大家吐槽,在后推出的新5系上,宝马的iDrive系统已作为大大简化,这也使iDrive系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炫酷、时尚”可以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唯一卖点,车载系统的流畅性和稳定性才是“硬核”需求。就像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机时一样,首先考虑的购买安卓机还是苹果机,因为用户对手机系统性能的体验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苹果能够卖出高价,小米、华为只能走中低端市场的主要原因。
如今购车,消费者也将会面临同样的选择问题,早前燃油车或新能源汽车在机车性能同等情况下,消费者考虑更多的是汽车性价比、品牌、性能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当汽车升级为智能汽车时,车载系统将是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能让手机形成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两大阵营,并且苹果凭借系统的流畅性和稳定性,与市场上大多数安卓品牌手机拉开了界限。车载系统也将是如此,可以成就一款车型,让其成为市场“爆款”,同时也会“拖垮”一款车。
车载系统作为车生活应用直接入口,必然会引得“百家争鸣”,谁能够突围,当下尚无定论。首先车企自建车载系统将会导致系统的封闭,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而市场将变得“鱼龙混杂”;其次,互联网企业抢滩入局,带来了更多应用体验的同时,数据安全成为关键;最后,技术壁垒成为车载系统发展的关键所在,以通信为例,目前的4G网络还无法带动高流量的汽车应用,车内应用目前停留在概念,产业爆发亟待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