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镇开启探路到大型公立医院尝鲜,从全国互联网医院空前热潮到进入平静期,中国的互联网医院新业态经历了一番风雨的洗礼。近两月来的高层视察和国务院政策,给了这个产业“新生儿”一次正名与激励。
任何新业态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会被时间选择,从探索、到规范再到完成升级,互联网与医疗的这场“热恋”,也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互联网医院:从一个点到一张网
2015年12月7日,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诞生,依托线下实体医院,开创了大规模在线处方、在线复诊、远程会诊等一系列融合式创新的先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致辞中提到,乌镇的网上医院、智慧旅游等是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缩影,生动体现了全球互联共享的理念。
互联网医院开启了它在全国织网的过程。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乌镇互联网医院模式打破了传统医院的业务“围墙”,在19个省完成与线下医院的落地。在此效应下,2016年,全国掀起了大规模建设互联网医院的浪潮,公立医院纷纷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三甲互联网医院“浙一互联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网络医院”以及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等。有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达到36家。
由于网络协同效应的产生,乌镇互联网医院在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围绕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搭建起了连接全国医院的医疗协作网。截至2018年5月,乌镇互联网医院以及微医平台上连接的医院超过2700家,专家团队超过7400组、24万名医生开通了在线诊室,日接诊量超过6万人次,接诊规模远超过任何一家单体医院。
互联网医院的铺开,让更多的医院成为了互联网医院,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医院的孤岛效应,实现了医疗服务、医疗数据的协同,医院的服务半径和协作效率有了提升。广东省中医院、华山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四川省四院、甘肃省二院等多家三甲综合及专科医院接入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在大规模业务流、数据流的训练下,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从原来的单体互联网医院成为一张互联网医院网,完成了系统、资源和运营的集成。
扎根线下,从一张网到一个平台
在新一轮深化医改的目标中,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成为重中之重。按国家要求,各地要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医联体被认为是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将医疗资源和健康数据互联互通的关键手段。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医联体的本质是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其核心是资源与数据的连接,医联体可以逐步破除各级机构间在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形成资源共享、业务协作的合力。而互联网医院连接的医疗机构,以及整合到的优质医疗资源,正是医联体向基层输出的能力源泉。
互联网医院平台迎来一场空前的政策助力。从乌镇互联网医院模式来看,其在成立初确定的聚焦在线复诊和会诊服务,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平台,可以和大医院的初诊形成有效互补,成为各地实现分级诊疗的抓手。
“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成为实现分级诊疗的终极路径。”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在2016年底提出的这一设想如今得到验证。通过输出由远程诊疗、远程会诊、远程转诊、远程培训、云病历、云检查检验、支付结算和云药房八个子系统组成医联体平台,区域中心医院、县乡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药店之间形成了业务协同,借助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在线培训、学科共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等手段,一个信息互联、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区域医联体实现了落地。
互联网医院的进化过程,既是政策与市场博弈的过程,也是市场自身对产业模式的淘汰过程。在这三年中,市场对不同的互联网医院模式进行了尝试,有的兴起,有的沉寂,这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对互联网医院业态有了清晰的思考和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