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TSC彩色电视制式:它是1952年由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指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式,故也称为正交平衡调幅制。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西半球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均采用这种制式。
二、PAL制式:它是西德在1962年指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法,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点。西德、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PAL制式中根据不同的参数细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G、I、D等制式,其中PAL-D制是我国大陆采用的制式。
三、SECAM制式:SECAM是法文的缩写,意为顺序传送彩色信号与存储恢复彩色信号制,是由法国在1956年提出,1966年制定的一种新的彩色电视制式。它也克服了NTSC制式相位失真的缺点,但采用时间分隔法来传送两个色差信号。使用SECAM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法国、东欧和中东一带。
为了接收和处理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也就发展了不同制式的电视接收机和录像机。
一、高频或射频信号
为了能够在空中传播电视信号,必须把视频全电视信号调制成高频或射频(RF-Radio Frequency)信号,每个信号占用一个频道,这样才能在空中同时传播多路电视节目而不会导致混乱。我国采样PAL制,每个频道占用8MHz的带宽;美国采用NTSC制,电视从2频道至69频道,每个频道的带宽为4MHz,电视信号频带共占用54 MHz至806 MHz的信道。有线电视CATV(Cable Television)的工作方式类似,只是它通过电缆而不是通过空中传播电视信号。
电视机在接收受到某一频道的高频信号后,要把全电视信号从高频信号中解调出来,才能在屏幕上重现视频图像。
二、复合视频信号
复合视频(Composite Video)信号定义为包括亮度和色度的单路模拟信号,也即从全电视信号中分离出伴音后的视频信号,这时的色度信号还是间插在亮度信号的高端。由于复合视频的亮度和色度是间插在一起的,在信号重放时很难恢复完全一致的色彩。这种信号一般可通过电缆输入或输出到家用录像机上,其信号带宽较窄,一般只有水平240线左右的分解率。早期的电视机都只有天线输入端口,较新型的电视机才备有复合视频输入和输出端(Video In,Video Out),也即可以直接输入和输出解调后的视频信号。视频信号已不包含高频分量,处理起来相对简单一些,因此计算机的视频卡一般都采用视频输入端获取视频信号。由于视频信号中已不包含伴音,故一般与视频输入、输出端口配套的还有音频输入、输出端口(Audio-In、Audio-Out),以便同步传输伴音。因此,有时复合式视频接口也称为AV(Audio Video)口。
三、S-Video信号
目前有的电视机还备有两分量视频输入端口(S-Video In),S-Video 是一种两分量的视频信号,它把亮度和色度信号分成两路独立的模拟信号,用两路导线分别传输并可以分别记录在模拟磁带的两路磁迹上。这种信号不仅其亮度和色度都具有较宽的带宽,而且由于亮度和色度分开传输,可以减少其互相干扰,水平分解率可达420线。与复合视频信号相比,S-Video可以更好地重现色彩。
两分量视频可来自于高档摄像机,它采用两分量视频的方式记录和传输视频信号。其它如高档录像机、激光视盘LD机的输出也可按分量视频的格式,其清晰度比从家用录像机获得的电视节目的清晰度要高得多。
不同制式的电视机只能接收和处理其对应制式的电视信号。当然,目前也发展了多制式或全制式的电视机,这为处理和转换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全制式电视机可在各国各地区使用,而多制式电视机一般为指定范围的国家生产。如Panasonic TC-2188M多制式电视机,适用于PAL-D,I制和NTSC(3.58)制,也即它可以在中国大陆(PAL-D)、香港(PAL-I)和日本(NTSC 3.58)使用。
视频序列的SMPTE表示单位
通常用时间码来识别和记录视频数据流中的每一帧,从一段视频的起始帧到终止帧,其间的每一帧都有一个唯一的时间码地址。根据动画和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使用的时间码标准,其格式是:小时:分钟:秒:帧,或 hours:minutes:seconds:frames。 一段长度为00:02:31:15的视频片段的播放时间为2分钟31秒15帧,如果以每秒30帧的速率播放,则播放时间为2分钟31.5秒。
根据电影、录像和电视工业中使用的帧率的不同,各有其对应的SMPTE标准。由于技术的原因NTSC制式实际使用的帧率是29.97fps而不是30fps,因此在时间码与实际播放时间之间有0.1%的误差。为了解决这个误差问题,设计出丢帧(drop-frame)格式,也即在播放时每分钟要丢2帧(实际上是有两帧不显示而不是从文件中删除),这样可以保证时间码与实际播放时间的一致。与丢帧格式对应的是不丢帧(nondrop-frame)格式,它忽略时间码与实际播放帧之间的误差。
视频压缩编码的基本概念
视频压缩的目标是在尽可能保证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减少视频数据率。视频压缩比一般指压缩后的数据量与压缩前的数据量之比。由于视频是连续的静态图像,因此其压缩编码算法与静态图像的压缩编码算法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是运动的视频还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在压缩时还应考虑其运动特性才能达到高压缩的目标。在视频压缩中常需用到以下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有损和无损压缩:在视频压缩中有损(Lossy )和无损(Lossless)的概念与静态图像中基本类似。无损压缩也即压缩前和解压缩后的数据完全一致。多数的无损压缩都采用RLE行程编码算法。有损压缩意味着解压缩后的数据与压缩前的数据不一致。在压缩的过程中要丢失一些人眼和人耳所不敏感的图像或音频信息,而且丢失的信息不可恢复。几乎所有高压缩的算法都采用有损压缩,这样才能达到低数据率的目标。丢失的数据率与压缩比有关,压缩比越小,丢失的数据越多,解压缩后的效果一般越差。此外,某些有损压缩算法采用多次重复压缩的方式,这样还会引起额外的数据丢失。
二、帧内和帧间压缩:帧内(Intraframe)压缩也称为空间压缩(SpaTIal compression)。当压缩一帧图像时,仅考虑本帧的数据而不考虑相邻帧之间的冗余信息,这实际上与静态图像压缩类似。帧内一般采用有损压缩算法,由于帧内压缩时各个帧之间没有相互关系,所以压缩后的视频数据仍可以以帧为单位进行编辑。帧内压缩一般达不到很高的压缩。
采用帧间(Interframe)压缩是基于许多视频或动画的连续前后两帧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或者说前后两帧信息变化很小的特点。也即连续的视频其相邻帧之间具有冗余信息,根据这一特性,压缩相邻帧之间的冗余量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压缩量,减小压缩比。帧间压缩也称为时间压缩(Temporal compression),它通过比较时间轴上不同帧之间的数据进行压缩。帧间压缩一般是无损的。帧差值(Frame differencing)算法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压缩法,它通过比较本帧与相邻帧之间的差异,仅记录本帧与其相邻帧的差值,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数据量。
三、对称和不对称编码:对称性(symmetric)是压缩编码的一个关键特征。对称意味着压缩和解压缩占用相同的计算处理能力和时间,对称算法适合于实时压缩和传送视频,如视频会议应用就以采用对称的压缩编码算法为好。而在电子出版和其它多媒体应用中,一般是把视频预先压缩处理好,尔后再播放,因此可以采用不对称(asymmetric)编码。不对称或非对称意味着压缩时需要花费大量的处理能力和时间,而解压缩时则能较好地实时回放,也即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压缩和解压缩。一般地说,压缩一段视频的时间比回放(解压缩)该视频的时间要多得多。例如,压缩一段三分钟的视频片断可能需要10多分钟的时间,而该片断实时回放时间只有三分钟。
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是1988年成立的一个专家组。这个专家组在1991年制定了一个MPEG-1国际标准,其标准名称为“动态图像和伴音的编码--用于速率小于每秒约1.5兆比特的数字存储媒体(Coding of moving picture and associated audio--for digital storage media at up to about 1.5Mbit / s)”。这里的数字存储媒体指一般的数字存储设备如CD-ROM、硬盘和可擦写光盘等。MPEG的最大压缩可达约1:200,其目标是要把目前的广播视频信号压缩到能够记录在CD光盘上并能够用单速的光盘驱动器来播放,并具有VHS的显示质量和高保真立体伴音效果。MPEG采用的编码算法简称为MPEG算法,用该算法压缩的数据称为MPEG数据,由该数据产生的文件称MPEG文件,它以MPG为文件后缀。
3.1 MPEG数字视频格式
MPEG采用有损和不对称的压缩编码算法。MPEG标准详细地说明了视频图像的压缩和解压缩方法,以及播放MPEG数据所需的图像与声音的同步。MPEG标准包括三个部分:MPEG视频(Video)、MPEG音频(Audio)和MPEG系统(System)。
一、MPEG视频:MPEG视频是标准的核心。MPEG-1是为了适应在数字存储媒体如CD-ROM上有效地存取视频图像而制定的标准。CD-ROM驱动器的数据传输率不会低于150KB/s=1.2Mb/s(单倍速),而容量不会低于650MB,MPEG-1算法就是针对这个速率开发的。MPEG-1的的视窗尺寸为CCIR 601定义分辨率的二分之一,可达到30fps或25fps的帧率,它采用多种压缩算法,压缩后的数据率为1.2-3MB/s。因此可以实时播放存储在光盘上的数字视频图像。
二、MPEG音频:MPEG-1标准支持高压缩的音频数据流,其采样率为44、22和11KHz,16位量化。还原后声音质量接近于原来的声音质量,如CD-DA的音质。CA-DA音质的音频数据率为每分钟约10兆字节(10MB/min),等价于每秒约1.4兆位(1.4Mb/s),这是单速CD-ROM的整个带宽!采用MPEG-1音频压缩算法可以把单声道位速率降到0.192Mb/s,甚至更低,而声音的质量又无明显的下降。MPEG-1支持两个声道,可设置成单声道(mono)、双声道(dual)、立体声(stereo)等。
目前在网络上广泛使用的MP3音频文件,就是利用 MPEG-3的音频技术, 实现了1:10 甚至 1:12 的压缩率,而且失真很小。
三、MPEG系统:这部分是有关同步和多路复合技术,用来把数字电视图像和伴音复合成单一的、位速率为1.5Mb/s的数据位流。MPEG的数据位流分成内外两层,外层为系统层,内层为压缩层。系统层提供在一个系统中使用MPEG数据位流所必须的功能,包括定时、复合和分离视频图像和伴音,以及在播放期间图像和伴音的同步。压缩层包含压缩的视频和伴音数据位流。
在多种视频压缩算法中,MPEG是可提供低数据率和高质量的最好算法。MPEG-1已经为广大用户所采用,如VCD或小影碟的发行等。其播放质量可以达到家用录像机的水平。采用不同的编码参数,得到的MPEG-1数据的质量也是不同的。同时,MPEG专家组在1993年又制定了MPEG-2标准,DVD 就是采用的这种标准。
MPEG-1数据的回放
由于MPEG采用非对称的压缩算法,在PC机上用软件来进行MPEG压缩编码是很费机时的,即使编码几个视频片断也要花费好几小时。因此,一般用专门的MPEG编码卡,用硬件实现MPEG压缩编码。要回放压缩的MPEG数据,首先要对其进行解码,然后把解压缩后的大量数字视频数据送往显示缓存进行屏幕显示。因此,影响回放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解码的速率,二是显示的速率。解码的速度比编码的速度快得多,因此在不同的MPC硬件基础上可以采用软件解码和硬件解码两种方式。
一、MPEG-1软件解码:软件解码即采用软件算法的方式读取MPEG压缩数据,对其进行解压缩并把解压缩后的大量数字视频数据送往显示缓存进行屏幕显示。所以MPEG解压缩软件也称为MPEG播放软件。采用软件解码的优点是它无需额外硬件的支持,在MPC机上就可以播放MPEG数字视频,使用方便;其缺点是解码的速度和解码后的视频质量完全取决于MPC的处理能力。
如果MPC的处理速度和显示速度不够快,采用软件解码播放MPEG数据时可能出现帧率不够、图像和伴音不同步或者图像的“马赛克”现象(图像呈块状)。因此,在一定的硬件条件下,尽可能地利用MPC的系统资源是达到较好回放效果的关键。
二、MPEG-1硬解压卡:MPEG硬解压卡(简称解压卡)是专用于MPEG数据的解压和回放的硬件设备,解压卡的核心是一块解压芯片。采用硬件解压的优点是其解压和回放的速率不受MPC主机速率的影响,达到全屏实时回放,播放VCD时其稳定性和色彩效果也较好。但其缺点是需额外的硬件设备,并且其安装调试也较麻烦。因此,硬件解压卡一般用于处理速度不够高的MPC中。
解压卡需插入MPC主机的扩展槽中,把端口与MPC相应的端口相连,设置好系统参数,利用解压卡自带的播放软件就可以进行MPEG-1的回放了。
虽然MPEG-1具有标准化、高压缩、视频质量好的特点,但是它生成的MPEG文件需要用专门的解压软件或硬件来回放,解压软件的回放效果取决于系统的处理能力,而解压硬件又需额外的设备,不利于用户在自己开发的软件中应用。此外,为了获得高压缩,MPEG采用帧间压缩算法,由于帧间压缩时每一帧仅存储与前一帧信息的差值,对帧进行编辑时就非常困难。MPEG文件只能用解压软件或硬件解压后回放,而不能用绝大多数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因此,除了MPEG数字视频以外,目前较为流行的还有AVI数字视频
AVI数字视频的格式
AVI(Audio Video Interleave)是一种音频视像交插记录的数字视频文件格式。1992年初Microsoft公司推出了AVI技术及其应用软件VFW(Video for Windows)。在AVI文件中,运动图像和伴音数据是以交织的方式存储,并独立于硬件设备。这种按交替方式组织音频和视像数据的方式可使得读取视频数据流时能更有效地从存储媒介得到连续的信息。构成一个AVI文件的主要参数包括视像参数、伴音参数和压缩参数等:
一、视像参数
1、视窗尺寸(Video size):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AVI的视窗大小或分辨率可按4:3的比例或随意调整:大到全屏640×480,小到160×120甚至更低。窗口越大,视频文件的数据量越大。
2、帧率(Frames per second):帧率也可以调整,而且与数据量成正比。不同的帧率会产生不同的画面连续效果。
二、伴音参数:在AVI文件中,视像和伴音是分别存储的,因此可以把一段视频中的视像与另一段视频中的伴音组合在一起。AVI 文件与WAV文件密切相关,因为WAV文件是AVI文件中伴音信号的来源。伴音的基本参数也即WAV文件格式的参数,除此以外,AVI文件还包括与音频有关的其他参数:
1、视像与伴音的交织参数(Interlace Audio Every X Frames)AVI格式中每X帧交织存储的音频信号,也即伴音和视像交替的频率X是可调参数,X的最小值是一帧,即每个视频帧与音频数据交织组织,这是CD-ROM上使用的默认值。交织参数越小,回放AVI文件时读到内存中的数据流越少,回放越容易连续。因此,如果AVI文件的存储平台的数据传输率较大,则交错参数可设置得高一些。当AVI文件存储在硬盘上时,也即从硬盘上读AVI文件进行播放时,可以使用大一些的交织频率,如几帧,甚至1秒。
2、同步控制(SynchronizaTIon)
在AVI文件中,视像和伴音是同步得很好的。但在MPC中回放AVI文件时则有可能出现视像和伴音不同步的现象。
三、压缩参数:在采集原始模拟视频时可以用不压缩的方式,这样可以获得最优秀的图像质量。编辑后应根据应用环境环择合适的压缩参数。
一、提供无硬件视频回放功能:AVI格式和VFW软件虽然是为当前的MPC设计的,但它也可以不断提高以适应MPC的发展。根据AVI格式的参数,其视窗的大小和帧率可以根据播放环境的硬件能力和处理速度进行调整。在低档MPC机上或在网络上播放时,VFW的视窗可以很小,色彩数和帧率可以很低;而在PenTIum级系统上,对于64K色、320×240的压缩视频数据可实现每秒25帧的回放速率。这样,VFW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硬件平台,使用户可以在普通的MPC上进行数字视频信息的编辑和重放,而不需要昂贵的专门硬件设备。
二、实现同步控制和实时播放:通过同步控制参数,AVI可以通过自调整来适应重放环境,如果MPC的处理能力不够高,而AVI文件的数据率又较大,在WINDOWS环境下播放该AVI文件时,播放器可以通过丢掉某些帧,调整AVI的实际播放数据率来达到视频、音频同步的效果。(mpc=Multimedia PC多媒体计算机)
三、可以高效地播放存储在硬盘和光盘上的AVI文件:由于AVI数据的交叉存储,VFW播放AVI数据时只需占用有限的内存空间,因为播放程序可以一边读取硬盘或光盘上的视频数据一边播放,而无需预先把容量很大的视频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在播放AVI视频数据时,只需在指定的时间内访问少量的视频图像和部分音频数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迅速地加载和快速地启动播放程序,减少播放AVI视频数据时用户的等待时间。
四、提供了开放的AVI数字视频文件结构:AVI文件结构不仅解决了音频和视频的同步问题,而且具有通用和开放的特点。它可以在任何Windows环境下工作,而且还具有扩展环境的功能。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AVI视频文件,在Windows环境下可随时调用。
第二部分:电视卡的使用
一、功夫下在电视卡之外
看到网上有人贴出的电视卡截图效果非常好,再从网上下载看看别人做的视频采集样品,很满意,就是它了!照方抓药,买来同样的电视卡,硬件软件安装完毕,打开TV程序一看,傻眼了,效果怎么这样差?还有的诸如搜台不全、有图无声或有声无图、图像不清晰、各种干扰条纹严重、遥控器失灵、甚至黑屏死屏系统重启……
呵呵,不是吓唬人,这些都是论坛上经常看到的电视卡应用中的问题反映,不至于倒霉到这些问题现象全遭遇到,但遇到一两项上述现象也够你头大的!
电视卡不是家用电器,而是电脑系统中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PCI设备,只有具备了电视卡所需的软硬环境它才能正常提供各项功能,而电视卡的各项功能的性能效果又与电脑系统的整体性能、主要相关设备(如显卡)的性能密切相关,因此同样的电视卡在不同的电脑中给出不同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也是用电视卡(我喜欢说玩电视卡)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科学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相同条件下的可重复验证性,同样的电视卡在别人那里能出来比你这里要好的效果,不要沮丧,反而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只要你能创造相同的条件,相同的电视卡就没理由不给出相同的效果。也许你还能摸索尝试出更适合电视卡发挥功能性能的软硬环境,那么同样的电视卡在你这里表现出比其他人那里都要好的效果也不应该是件奇怪的事情。
电视卡硬件我还没有看到有什么可调的地方,驱动更新和新版本TV程序的应用也并不复杂,然而电视卡应用的内部条件(系统软硬环境)和外部条件(信号输入质量)就不那么简单了,这就是我想说明的,用电视卡,功夫要下在电视卡之外的意思。
二、信号质量
电视卡的功能是将模拟视频输入信号(电视射频信号、S-video信号、av复合视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视频解码、处理,然后将转换处理好的数字视频流经PCI总线提供给显卡显示或按照系统的指令输送到指定的压缩引擎接口(地址)做其它处理(录像、采集)。所有这些处理加工都是在输入信号质量基础上进行的,处理加工后的效果首先是由输入的信号质量决定的。没有任何一种视频处理设备可能提高视频源的信号质量,再高档的电视机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电视信号输入也不会给出优质的画面,电视卡也同样。那种不论输入信号质量如何,以为用上好的电视卡就应该能有好的收视效果的想法是一种概念错误。我个人认为,所谓好的视频转换处理设备主要表现在视频音频的保真还原程度上和抗干扰性能上。就电视卡而言,好的信号质量出不来好的效果当然是电视卡本身的品质问题,但再好的电视卡也不可能把糟糕的信号输入转化为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因此玩电视卡要想得到尽可能好的效果,首先要想方设法得到一个尽可能好的输入信号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尽可能好的输入信号质量呢?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分析一下会影响信号传输质量的主要因素就知道该从哪里着手了。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衰减,另一个是杂波干扰。
有线电视信号入户的质量应该是达到一定技术指标的,如果入户的有线电视信号强度不够,只能找来有线提供商的技术人员检测调试,个人可能改善的只能是从有线电视信号入户接口到电视卡天线接口这一段线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自然衰减程度与信号线材质(铜、铝)、截面积(粗细)和距离相关,简单说铜芯比铝芯的衰减小,粗的比细的衰减小,距离越长衰减越大。另外就是信号分配器的应用也是有信号衰减作用的,一般一分二、一分三的分配器会有3-6db(分贝)的信号衰减,一分四的分配器会有8db以上的信号衰减。我有这样的经验,老房子多年前装修时重新布线分出3路有线电视信号接口(在墙上接口面板出来),门外接入户有线信号线用了一个3分配器,总的信号质量还不错,但玩电视卡的总希望电视信号质量还能更好。由于其它两路信号没用,我将户外的3分配器断开,电视卡这一路信号线直接铰接有线入户信号线(铜芯直接铰接,绝缘胶带缠绕,屏蔽网线再用铝箔胶带缠绕相连),信号强度因此增加了约6db,电视卡的图像效果立刻明显提升!之后受到直接铰接效果的鼓舞,也是怀疑墙上电视信号接口面板的质量不够好,又去掉接口面板的电路板不用,再次直接铰接,形成有线电视信号从户外直通电视卡,呵呵,效果确实很好!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几分贝信号强度的差异会对电视卡的效果产生明显的作用,像我这样的接线是很不够美观的。选购铜芯比较粗的同轴电缆,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不要用过长的信号线,这些都可以减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
另一个因素,杂波干扰。电视卡的抗干扰性能似乎比不上电视机,但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电脑本身就是一个强干扰源!一般电脑的连线很多,电源线、数据线、网线等等,比电视机的应用环境要复杂很多。我的基本看法是,电视卡收视图像中的干扰现象主要是由电脑造成的各种杂波干扰作用在接入到电视卡的信号线上,由信号线带入电视卡的。因此采用高质量屏蔽性能好的信号线和接头对消除电视卡的干扰现象十分有效。我采用的是铜芯和单层铜线网屏蔽层的同轴电缆,说是75网格规格的,效果不错,是在正规大五金店买的,3元1米。也有不少电视卡网友采用的是双屏蔽层的有线电视专用信号线,据说效果也很理想。接头也尽量用质量好一些的吧,到这份儿上有时更多的已经是一种心理作用了,我采用的是一种号称镀金的接头,4元一个,的确感觉效果好一些,但是不是心理作用就说不清了,但起码可以排除是接头不够好的导致效果不好的可能性。
受网友的启发,我将接入电视卡的最后这段电视信号线用铝箔胶带缠裹上了,认为可以增强对电脑主机附近强干扰环境的屏蔽效果,感觉有效,虽不明显但没有不良影响。还有网友采用带有磁环的电视信号线或给信号线接头附近加上磁环,说是可以消除干扰,有的网友试了说无效,我没有试,因为我这里的信号干扰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没能解决我肯定会试的。
再谈一谈电视信号放大器。电视卡对输入的电视信号强度似乎比电视机有更高的要求,初期玩电视卡时对一种很细干扰竖条纹很烦恼,见有网友说加上电视信号放大器可以消除这种干扰现象,我就加上早年为电视机买的信号放大器一试,果然见效!此后我试过四、五种信号放大器,发现放大器本身的品质差别也很大,可以说没有找到满意的。在这个过程中在网上看到和我使用同样电视卡的网友做出的截图和视频采集样品效果很好,比我这里的效果好,他没有使用放大器。我在不断拆接放大器的过程中也发现有时的干扰现象是由于接头没弄好,意识到信号干扰现象应该主要是电视信号线相关的屏蔽没做好,于是我采用全金属插头,不用放大器,减少中间转接环节,呵呵,干扰现象彻底解决了,视频效果比用放大器时的感觉还要好,尤其是色彩的质量。后来比较网友使用放大器的截图效果,总觉得放大器会导致色彩质量的损失,因此我的看法是,电视信号放大器应该主要用于信号强度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因为收视的清晰度是第一位的,但若想追求最佳的色彩效果,能不用放大器就尽量不用,也许应该首先找有线电视提供方解决入户信号强度问题。顺便提醒,电视信号过强电视卡的视频效果同样会不好。
尽管觉得电视卡对电视信号质量的要求似乎比电视机要高,对照家里电视机和电视卡给出的效果,我认为能在电视机上给出良好效果的电视信号用在电视卡上是够用的,只是电脑附近的强干扰环境使得用于电视卡的信号线和接头质量要明显高于用于电视机的。
1、连接电缆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城市用户而言,我们采用的是有线电视系统。而用来接电视卡看电视的是一根75欧同轴电缆。电视画面出现不稳定或颗粒较粗,往往是因为连接电缆有质量问题引起的。市面上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电视用同轴电缆,不同品牌、价位的产品收视效果有很大差异。杂牌接线一般用料比较差,即使能收到电视图像也不会清晰。所以最好到正规的电器商场购买采用无氧铜(OFC)的电视电缆,来获得较佳的信号质量。至于长度方面,只要满足实际需要就行了,因为过长的接线会使信号衰减。笔者早在1999年就花费180元购到一根日本喜高(HISAGO) 1092 OFC COAXIAL CABLE同轴电缆,现在用到电视卡上效果可谓一流。
2、加信号放大器增强信号
如果在接线方面下功夫后,电视画面接收还是不清晰,那你需要配个信号放大器。因为若电视信号本身很弱,使用高质量的接线也无济于事。放大器的价格从十多元至数百元不等,较贵的放大器除能放大电视信号外,还提供更多的电视接口和消除杂讯等功能。像笔者在家中使用的一款不到一百元的放大器就有不错的效果。
3、减少内部干扰
用电视卡看电视时,电脑机箱中有多种零部件,而每种部件在工作时都会干扰到电视卡的电视接收功能,尤其是长时间高速转动的散热风扇。若电视卡本身质量不佳的话,很容易被电脑内部干扰所影响,使图像质量下降。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电视卡附近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首先避免电视卡附近有风扇,如新一代显卡上的高速散热风扇。条件允许的话应将电视卡安装到离处理器和显卡远一点的PCI插槽中。幸好现在新推出的电视卡,大多数已在应付电脑内部干扰方面做得不错了。
电视卡作为一种新颖的硬件设备,它既能接收和录制电视节目,也可以捕获外来的影像信号,确实是一件非常实用的产品。如果配合Dscaler和Radiator等免费软件使用,更加能发挥出电视卡的潜能。例如,借助Dscaler将电视画面进行“倍频”运算后,不仅能在点距小、分辨率高的电脑显示器上获得逐行扫描的高质图像,你甚至还可以把经过处理的视频信号输出到支持VGA接口输入的大屏幕电视机中,享受更大、更棒的画面效果。你知道东芝、索尼带逐行扫描和不带逐行扫描功能的大屏幕彩电价差是多少吗?足足三四千元呢!那你还不快快动手买一块电视卡,再下载Dscale和Raditor,享受免费的逐行扫描+不闪烁(刷新频率85-120Hz)电脑电视和收音录音机吧!
对于拥有电视卡的朋友而言,如果花了500、600百元的代价,只是可以看看电视的话,心里总归是不会满足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彩电实在是太便宜了。花上700元,你可以买一台非常不错的21英寸彩电。那看起来,怎么着也比电脑爽。所以我们必须挖掘电视卡的潜力,让它物超所值。
录像,也就立刻走入了我们的视线。现在的硬盘都非常大。如果我没时间观看,那可不可以把它录下来,以后再看呢?在奔腾时代,这个愿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CPU实在无法胜任。如果购买带硬件压缩的视频捕捉卡,价格又太高了。而现在,您只需拥有赛扬600以上,就完全可以用软件来进行实时录像和压缩。当然,内存要大点。在Win2000环境下,最好在256M以上。下图是各种档次CPU在不同帧数下面所需的CPU占用率。我们知道,只有在25帧/秒以上,肉眼才会不感到闪烁。
在具体操作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各种视频格式:
1. AVI: AVI 是 Audio Video Interleave 的缩写,这个看来也不用我多解释了,这个微软由 WIN3.1 时代就发表的旧视频格式已经为我们服务了好几个年头了。这个东西的好处嘛,无非是兼容好、调用方便、图象质量好,但缺点我想也是人所共知的:尺寸大!就是因为这点,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由 MPEG1 的诞生到现在 MPEG4 的出台。现在有些电视卡标榜带硬件VCR(l录像)功能,其实也就是捕捉成AVI格式。毫无实际使用价值。
2.MPEG:MPEG 是 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 的缩写,它包括了 MPEG-1, MPEG-2 和 MPEG-4 (注意,没有MPEG-3,大家熟悉的MP3 只是 MPEG Layeur 3)。MPEG-1相信是大家接触得最多的了,因为它被广泛的应用在 VCD 的制作和一些视频片段下载的网络应用上面,可以说 99% 的 VCD 都是用 MPEG1 格式压缩的。MPEG-2 则是应用在 DVD 的制作(压缩)方面,同时在一些 HDTV(高清晰电视广播)和一些高要求视频编辑、处理上面也有相当的应用面。使用 MPEG-2 的压缩算法压缩一部 120 分钟长的电影(未视频文件)可以到压缩到 4 到 8 GB 的大小(当然,其图象质量等性能方面的指标 MPEG-1 是没得比的)。MPEG-4 是一种新的压缩算法,使用这种算法的 ASF 格式可以把一部 120 分钟长的电影(未视频文件)压缩到 300M 左右的视频流,可供在网上观看。其它的 DIVX 格式也可以压缩到 600M 左右,但其图象质量比 ASF 要好很多。
3. DivX: DIVX 视频编码技术由 Microsoft mpeg4v3 修改而来,使用 MPEG4 压缩算法。同时它也可以说是为了打破 ASF 的种种协定而发展出来的。而使用这种据说是美国禁止出口的编码技术.MPEG4 压缩一部 DVD 只需要 2 张 CDROM!这样就意味着,你不需要买 DVD ROM 也可以得到和它差不多的视频质量了,而这一切只需要你有 CDROM 哦!况且播放这种编码,对机器的要求也不高,CPU 只要是 300MHZ 以上,再配上64兆的内存和一个8兆显存的显卡就可以流畅的播放了。
电视卡视频质量相关影响的几个因素(排名不分先后):
1、芯片;
2、驱动;
3、高频头;
4、信号质量;
5、应用程序;
6、机器配置(尤其是显示卡);
7、操作系统(含DX);
8、电路设计和使用材料;
不能孤立的说某个方面一定行和不行。使用DSCALER或者FLY2000的效果大家都看到了,说明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条件下效果相差很多。
所以,电视卡才有的玩,不是声卡那么简单。
>>>从理性的角度看:
一、硬件平台:
主流的芯片有878、713X、2388X,还有一些其他的芯片。
每个产品的硬件设计原理基本一样。所以硬件的优劣就体现在核心芯片的不同。
这里的核心应该包括解码芯片和高频头。剩下的就是一些敷料的品质不同。还有PCB的布线。
在这方面,一些知名的品牌做得比较好。这里考察的是厂家的采购能力和生产的管理能力。
二、驱动程序:
驱动程序对解码和传输,还有显示都有影响。国内有能力写驱动的厂家没有几个。
那些杂牌的基本上是直接COPY过来就用。所以在考察时,应该把是否有能力写驱动考虑在内。
经常会发现不同的产品都有同一个毛病。改好的时候,大家都好的。
因为有能力的话,可以更新驱动来克服暂时的BUG。
三、应用程序:
有能力写应用程序的国内厂家比驱动多那么几个。
但当中的核心比如显示优化和压缩引擎无不都用了国外著名公司的SDK包。这些是制约因素。
他们所做是换一个出现的面目,当然这些都很重要。软件的易用性和稳定性。
所以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开发能力。有能力的,能经常更新应用程序来提高质量。
而一些通用的程序,只能用随盘带的版本,不可能还能通过合法途径免费获取更好版本。
有时候出现显卡的兼容性问题都是跟电视卡的驱动程序和显示优化部分直接相关。
>>>从感性的角度看:
也就是我们用户能体验到的东西。
这里包括:硬件和软件(包括驱动)安装的简易性。
操作界面的亲和性,还有简单的和花俏的,都需要考虑。录像和遥控都是必须有的。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用户能看到什么样的画质,和由此产生的愉悦感。
除了这里的发烧友们,很少有用户自己去折腾驱动和应用程序。
所以随盘带的驱动和软件应该作为比照的基本。
较长的质保期,碰到问题能在厂家的网站上找到答案或者能电话支持,甚至上门来服务。
能Down新的驱动和应用程序等等。
这些考虑能过滤掉很多的杂牌产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普通的电视卡也有成熟度之分。
一般比较成熟的产品(可以从市场上出现的时间来判断),用户选择便宜一点就行了。
对于新出现的产品,用户一定要选择有能力的品牌。因为新产品或多或少会出点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