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表示:“根据大数据的监测分析,从现在到春运结束,也就是到2月18日,预计还有1.6亿人要陆续返程返岗。”
铁路是客流密集运输和到发的重要交通工具,即使疫情导致客流骤减,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的数量依然庞大。对此,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及时运用12306售票大数据资源,应对超亿人的流动防疫。实际上,疫情发生后,12306就启动了应急机制,利用实名制售票大数据优势,及时配合地方政府及各级防控机构提供确诊病人车上密切接触者信息。
在搜寻和定位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方面,大数据技术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数据本质上看,接触者识别是寻找和感染者时间、空间上有重叠的人群。通过运营商、支付数据、出行数据、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等可以建立大数据融合平台,对接当地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人员名单。一方面,政府、公安等相关部门可以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能够分析、筛选人员的出行历史轨迹,筛查到访区域,从而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观察和消毒处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挖掘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接触的人员信息,筛查病例同行人员、潜在发病人员,从而对密切接触人群进行重点观察和隔离预防,对防止疫情扩散有很大帮助。
不过,虽然大数据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挖掘。大数据的核心在于互联互通,即通过个人识别码将不同部门和领域的数据加以互联,从而更加精准地对人群进行“画像”。比如,一个人乘坐网约车、使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并乘坐了火车或飞机,那么就需要将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联结起来,才能对其进行精准画像和定位。因此,如何推动互联网公司和公用事业企业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开展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助力防疫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此外,与大数据相伴而生的还有另一个问题——数据与隐私保护。目前,各地疾病防控机构、基层街道社区等普遍开展走访调查工作,统计相关人员个人信息。不过,在向公众披露确诊患者信息时,仅需公开性别、确诊日期、发病症状等非个人信息,即可满足社会一般公众对疫情状况的知情权,而不应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除此以外,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负责,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防止被窃取、被泄露。争取实现个人信息利用和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推动大数据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更大作用。